English

都市农业:城里人就职新热点

1998-07-18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记者 邓一 我有话说

●到2000年,北京市农业专业技术干部人才将比1995年增加3万人以上,乡镇企业人才增加3.6万人,“九五”期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将翻一番。

●到2010年,全市农业专业技术干部达到20万人,乡镇人才大专以上超过1/3,农村实用人才全部凭资格证上岗。

主持人语

有资料显示,美国的法律规定,农场主必须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6.7%是大学生,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7%,高中生74.8%。在我国,现代农业刚刚起步,与之相对应的复合型人才呈现短缺,特别是英语、计算机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但我们也看到:30-40岁年龄段的农业人才占很大比例,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前景广阔,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不可低估。同时,以强大的技术支撑和驱动为主特征的现代农业、适合首都特点的都市型农业,为人才发展搭就了宽广的舞台。农业在下世纪将大有可为,农业人才也将有不可限量的发展。

7月8日,“北京市农业人才供需信息发布会”向社会公开了我市农业人才资源。让记者感兴趣的除了农业人才本身外,还有传统思维上封闭的农村在人才发展战略上的超前,成为继北京人事局、北京卫生局之后第三家公布人才信息的部门。

作为掌管北京市农业人才库的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干部处向记者介绍了情况。副处长谢磊说,早在1995年下半年,他们就着手进行北京市农业跨世纪专门人才工程研究,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在顺义、延庆两县进行调查、预测。逐步建立农业人才工程管理信息网络,以达到信息公开,资源共享的新型人才管理模式。

农业人才不仅是高学历者,那些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获得农民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资格证书的农村实用人才同样是人才。从传统的“庄稼把式”到“农口人力资源开发”,对人才观念上的改变,源于首都“都市型农业”的起步和发展。农业第一产业讲求质量,要实现三高农业(高产、高效、高质)技术驱动下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产品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农业第二产业讲求产业结构,要走农业生产组织的规模化、管理的企业化、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的规模化路子,目前,北京较著名的有燕京啤酒和城乡贸易中心,但规模不大;农业第三产业讲求大发展,像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以及与之匹配的宾馆,娱乐场所等。北京的发展潜力还很大,给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目前,北京市属农业院校共7所。今年共培养出本科生165人,大专生221人,中专生1107人。其中农科103人、林科145人、畜牧兽医131人、工民建242人、机械、维修118人,经贸53人、财会361人、文秘130人、乡镇企业管理211人。从结构上还不能满足需要,据预测,北京市农口专门人才资源开发将向总目标是:优化人才结构,向双学历,复合型发展。对农业三产提出以下要求:稳定一产:常规专业农学、蔬菜、果树、畜牧兽医、园林、农机、水利等专业现有存量较高。提高二产:急需计算机、工民建、建筑装饰、自动化等专业人才。发展三产:急需旅游、外经外贸、金融保险、市场营销、高级管理等专业人才。

为此,农业将努力造就一支拔尖的中青年专门人才队伍;加速市场经济急需的人才培养;加强郊区及山区人才资源开发,据悉,市农工委将于9-10月开始在农业各局举办培训班,提高人才专业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